1 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然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百度】1.1 边塞诗人群体风格的形成原因1.1.1 唐代政治经济背景唐代开国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致使边塞战争不断,社会的尚武氛围相当浓厚。比较而言,唐代诗人比以往朝代诗人要活跃得多。他们关心国事,注目边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业建功立勋。在时代的呼唤下,他们摒弃了读经应考入仕的老路。因为他们大多出身寒微,仕途之路坎坷崎岖,“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尚有芹心,无因见明主”,“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边塞战争的兴起,使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之路,军中将士的功业使他们跃跃欲试。在他们看来既然“无由谒天阶”,倒不如走军旅之路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军中主帅也需要文人到幕府中来,高适《送董判官》:“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即是指此。于是,他们响应时代呼唤,放弃延续多年的传统老路,踏上了文人从戎的新路。火热的激情,异域的风光,战争的场面,渴望与梦想,使他们热血沸腾,豪气冲天。“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东走到营州,投身事边将”。在军伍精神的感召和功名心的驱使下,其尚武精神超出以往任何朝代诗人。 【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清洁】1.1.2 独特的边塞风光综观中国北方地区,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在中原内地和北部游牧民族之间,历朝历代都有目的地建立军事防御地带,即为边塞地区,或称为“塞”、“边庭”。对于苦的意境的营造,除去“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的离别之苦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之二)的相思之苦,就只有边塞沙场的征战之苦了。战争本身的残酷自不待说,西北边塞的寒苦也让人不堪,正如贯休所云:“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贯休《边上作》之一)边塞的寒苦意境是由以下几方面的意象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