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 72 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优质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护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行优质护理,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关键词:优质护理、消化内科、临床护理随着现今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优质护理方式。优质护理方式主要是指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在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1]。本文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 72 例,并对其中的 36 例患者行优质护理,发现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 72 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 36 例患者,男性 19 例,女性 17 例,年龄 33-72岁,平均年龄(52.1±1.8)岁。其中急慢性胃炎 15 例,胃十二指肠溃疡 11 例、食管炎 7 例,其他 3 例。实验组 36 例患者中,女性 18 例,男性 18 例,年龄 35-73 岁,平均年龄(53.4±1.2)岁。其中急慢性胃炎 16 例,胃十二指肠溃疡 13 例,食管炎 6 例,其他 1 例。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了解患者是否出现便血、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时候还需要对患者的血压、呼吸以及脉搏等进行测量。②一般护理: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引导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2]。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护理人员应该对有优质护理的相关理念、方法进行深入系统学习,在实际工作的时候,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培养优质护理意识,为患者提供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