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怎样留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一、序言在工业化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乡愁情结愈发浓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 2013 年底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指明了我国未来城市的蓝图及措施。对以往大拆大建、圈地盖楼的粗放式发展城镇化的做法进行了纠偏,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乡愁”这一带有社会、文化因素的词汇被引入政府文件,令人耳目一新。二、城镇化进程不能忘记乡村“乡愁” 表达着远离故土游子的忧伤和愁情,也体现着人们对家乡的怀念与相思。“乡愁”,本是个文学的用语,董桥的书,余光中的诗,都一再抒发了“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公众的一种期待,当这种期待被正式写入中央城镇化的规划文件,公众的期待就变成了政府的决策。这一表述不由得让人遐想,为什么要强调“记得住乡愁”(一)乡村保育了自然生态环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占用耕地,通过合法手段把一些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本无可厚非。但是伴随城市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城市建设长期重视硬件建设却忽视了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如水泥森林取代了树木绿林。已经被划入城市区划的山川河流、树林湖泊,主观上是作为“记得住乡愁”的载体而被保留的,这种保留客观上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顺应与尊重。挖山填湖、毁林挖山则是对城市中的自然环境的一种破坏,这不仅仅是自然的一种损失,更是城市的一种损失,也还是城市居民的一种损失。(二)乡村承载了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乡村,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乡村中。包括风俗习惯、方言、宗教信仰、思想道德、雕塑、娱乐建筑、文物古迹、中医药、衣着服饰等传统元素都保留在乡村,乡村承载着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之根,乡村文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强势的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历史名城中的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无数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小镇遭到毁灭性开发,一些传统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三)乡村是一代人的精神起点不容置疑的是,乡村负载着物质无法替代、金钱无法购买、城市无法找到的居民情感诉求。在 GDP 主义和物质主义流行的今天,乡村除了能够为工业化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