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初中生教师教育态度、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摘 要】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安定。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是人格培养完善的重要时期。因而,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教师教育态度问卷》和《同伴关系问卷》,对 300 名藏族初中生的教师教育态度、母亲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探究,使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探究藏区初中生教师教育态度、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理解藏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提供研究支撑。【关键词】藏族初中生;教师教育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主观幸福感1 引言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1930 年 Dodge 提出幸福理论, 1967 年 Wanner Wilson 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 SWB)的研究,并对描述性研究做了总结,提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家庭教育可能站在首位,而对于藏区的学生来讲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则可能会占据首位,因为在西藏由于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求学期间与父母家人长期分离,且与社会接触也较少,使得他们有着与一般中学生不同的特点。例如:生活独立性强;个性纯朴等特点。立足于这一点,本文从影响藏族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出发。1.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及研究现状1.1.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构成,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认知评价。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的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认知评价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综合判断,通常用生活满意度来表示。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