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发展初期的西方文学作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文学作品,比如古希腊悲剧典范《俄底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歌德《浮士德》中人物及其思想,论述了“悖论”发展初期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从而了解“悖论”对西方文学的思想文化的本质的影响和作用。关键词:悖论,悲剧,《俄底浦斯王》, 《哈姆雷特》, 《浮士德》 悖论,源于数学与逻辑学领域的专属名词,意思是自相矛盾。 结合西方文学作品,从其源头古希腊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悖论。本文通过对悖论在西方文学作品早期的发展,来分析西方文学的悖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本质。悖论的存在,是人和社会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冲突、悲剧是导致悖论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西方文学中悖论与悲剧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何以见得?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美好东西撕碎。而人类的纯良天性势必会与此发生抵触,从而产生对抗。除此以外,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也曾经提出日神与酒神精神的概念,以太阳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所斯这两个形象来比喻希腊悲剧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两种力量。在其作品中,阿波罗和狄奥尼反映的精神都是人生命意志的本能:前者象征生命中的理性智慧因素;后者则象征生命中的原始本能力量。①两种力量在人的心灵中相互争斗碰撞,成为悲剧诞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于是也就产生了悖论。这种悖论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悖论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之源头——人神冲突首先,悖论是西方文学作品人物性格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了一句“人是万物的尺度”,表明希腊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表露,作为主体的人处于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主客体呈分离态势,矛盾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古希腊悲剧中,剧中的英雄们总是因“命运”之重负而深感行动艰难,但又从不放弃行动权利,敢于反抗“命运”的捉弄。这种困兽犹斗的抗争,体现出个体生命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意识。明知毁灭仍执着追求,犹如飞蛾扑火。②在体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永远也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索福克勒斯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他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努力设法逃离“神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