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专项计划”的起源与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持续增加。2017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5.7%,整体入学率提升带来的“红利”就是普遍提高了全社会高考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点在广大乡镇、农村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也显著缩小了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在入学机会数量方面的距离[1]。但是,由于近年来不同区域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不断扩大,滋生了一种新型的城乡学生入学机会不均等现象——即出身城市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进入诸如“双一流”、“211 工程”等重点院校的机会,而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则成为了农村考生的主要升学渠道[2]。 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的内容 。2014 年 3 月,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占比偏低的问题,为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创造进入教育部直属高校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4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部属高校要通过具体措施提高农村学生就读的比例。在通知中阐明了三点内容:首先,此次特殊类型招生的实施方均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其次,该项政策惠及的对象是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考生。第三,每年面向农村学生投放的招生计划规模不低于本校当年本科招生规模的百分之二。可以说,实施面向边远、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近年来我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改善重点高校学生结构的重要举措,也彻底拉开了部属院校向农村学生倾斜招生的序幕。在该措施的带动下,地方及省属院校也纷纷开展“地方专项计划”,向农村考生频频伸出“橄榄枝”二、高校专项计划实施的理论探析与效果分析根据 Raftery 和 Hout 提出的“最大限度地维持不平等”理论,通过阐释爱尔兰在工业化进程中教育扩张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关系,得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弱势阶层的入学机会,但并不能消除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状况。只有当优势阶层的入学需求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优势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入学机会的差异才可能减小并最终消失[3]。在此基础上,Lucas 提出了“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社会上的入学机会大幅提升,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某个阶段的教育,那么他们将会考虑通过何种方法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