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教育老师专业伦理困境思考 摘要:专业伦理是特别教育老师进行专业活动的基石,但特别教育老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伦理困境,这些困境直接影响特别教育老师的服务质量和专业化进展,不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特别儿童的身心进展,不利于维护特别教育老师专业团体的社会地位与荣誉,不利于特别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文章结合特别教育老师的专业实践,分析他们面临的伦理困境,探究解决困境的策略,以期引起特别教育老师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伦理的重视。 关键词:特别教育老师;专业伦理困境;因应策略 专业伦理是[1]为有效保护服务对象权益,维护专业团体地位与声望,专业的从业人员透过团体之讨论与共识,以集体自律的方式,订立专业守则或公约,要求全体会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法律规范。越是专业性强的领域,从业人员专业伦理素养越重要,对从业人员伦理要求也越高,较之普通教育,特别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中弱势的残疾儿童,其专业性、实践性、伦理性更强,特别教育老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伦理推断、伦理决策与行为也更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特别教育老师的专业实践,分析了他们面临的伦理困境,探究了解决困境的策略,以期引起特别教育老师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伦理的重视。 一、特别教育老师常见的专业伦理困境 (一)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伦理困境。多项讨论表明,我国特别教育老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等专业素养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比如,王雁等人对特别教育学校老师专业素养(分为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的调研发现,特别教育老师的专业素养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比例为 44.3%,其中,专业知识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占 70.4%,专业技能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比例为 56.5%。[2]陈秀敏对普校随班就读老师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随班就读小学老师在带随班就读的特别儿童之前没有接受过特别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3]服务性是专业的重要特征,特别教育老师专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服务特别儿童,满足他们的需要。虽然绝大多数特别教育老师在工作中已经尽心尽力,但专业成员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做好专业服务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足势必导致他们不能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甚至是不当服务。比如,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康复训练中急于获得效果,违反训练原则等行为。这不仅不利于服务对象的身心进展,而且影响特别教育老师的专业声誉,也使他们在专业活动中感到无力、无奈、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