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及分析 论文摘要: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是传统课堂的一种常见现象。新课堂要求构建一种基于生命性、自由性和进展性的公平学生话语权。对传统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现象从社会学视角做出归类,并且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角度对传统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成因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话语权;公平缺失;成因 一、学生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不仅是以抽象语言符号为载体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等的主要方式,甚至是一种权力机制。正如德赖弗斯和拉比诺所阐明的,“话语是一种权力体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福柯称这种权力为话语权。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别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等的权力,包含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 二、公平的学生话语权特征 严格说来,课堂话语公平应该包括师生间话语公平和生生间话语公平。但本文的学生话语权是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老师话语权而言,所以本文也只分析课堂师生间话语权公平缺失现象,而不分析学生内部的话语权公平问题。再说,生生间话语权公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老师的不公平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造成的。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一种全新的课堂作为支撑。在新课堂里,老师从传统教学中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边缘真正的进入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老师不应该成为课堂话语的唯一主宰者,学生话语权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应该被突出。这种新的公平的学生话语权应能体现以下特征: (一)生命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以独立的生命参加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传授和接受过程,还是老师和学生主体生命间的沟通和体验的活动。学生不是一个纯粹的“学习者”,而是一个有着多种需求及个性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话语不仅是知识传输和接受的工具,更应该是生命意义体现的方式,它不仅是理性的和科学的,还应该是复杂多元的。因此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片面地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术语性话语”和偏重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话语”,而应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那样,回归学生的生活话语,还学生话语的生命完整性,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