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对策措施讨论摘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据此,分析了滁州市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压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相应的对策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中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中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市经济社会的进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皖江开发的桥头堡。但随着该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胁迫。为实现科学进展、可持续进展,滁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实施“两型社会”的战略,这为滁州市今后的社会经济进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一、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含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者各有其侧重,相互补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进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型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其核心目标就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的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的进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节约或减量化。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动态进展和分层次的概念,其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即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的可持续进展。二、 滁州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