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旅游文学湖湘文化特点 旅游与文学结缘历史悠久,但旅游文学却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旅游蓬勃进展而出现的新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旅游的进展都在不断拓展。在大旅游语境下,广义的旅游文学指内涵上以审美方式反映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内容的文学作品;外延上,不仅包括旅游者记录旅游活动中见闻感受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那些并非在旅行过程中创作但以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及与旅游景点或旅游服务等相关具有实际功用的旅游纪实作品。湖南旅游文学则是以当今湖南行政区域为限在中国旅游文学里框定出的一个特别讨论对象。有人认为,“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1]1。此说虽有所夸张,却揭示了旅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大众化、多元化的现代旅游使我国旅游文学的进展速度、规模及社会重视程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然而,当前旅游文学讨论中,与地域结合的阐释明显不够,在地域文学讨论中,从旅游角度的考察也普遍欠缺。以湖湘自然风物、风俗民情、历史传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湖南旅游文学,既是湖湘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构建者。从它展示的湖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及其表层显示的审美风貌和深层贯注的艺术精神,可探寻湖湘人及异域作家在湖湘这一地域文化场中发现美、体验美、营造美的方式,了解湖湘文化在作家审美心理中的积淀,在现代性对地域性的削减遮蔽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时代,为文学保持鲜亮个性和生命力寻找生长点。湖湘文化作为统一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在不断进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仍稳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给予了湖南旅游文学鲜亮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意象符码 唐浩明认为,“探究湖湘文化,不能离开两个关键词:一曰楚风,一曰湘学。”[2]楚风即楚地的风土人情,“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以屈原之作为代表的楚辞,就是形象地记录楚风的典籍。据古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湖南原为古越人和蛮、濮等民族的居住地,春秋战国时,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随着楚国征湘相继进入并逐渐成为湖南境内的主体民族。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中期,吸收了周边地区尤其是中原文化精华,具有鲜亮地域特色的楚文化,无疑是湖湘文化的源头。湖湘文化在此基础上,吸收南蛮、百越等南方土著民族文化,并在与中原华夏文化的沟通中融合,经过两宋时期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派别———湖湘学派融会贯穿而完成其自身建构,并随着湖湘学说的传播成为对我国宋以来尤其是近现代影响巨大的地方文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