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分析----------------------- -----------------------日期: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第一部分 集团进展一、集团前身海尔集团总部位于省市。其前身是隶属于二轻局家电公司的电冰箱总厂 。1984 年,该厂有员工 820 人,年生产电冰箱 740 台,销售收入 348 万元,固定资产 500 万元,年亏损额 147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 4200 元,出口为零。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 1955 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9 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1979 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为此,在 1980年 3 月经市二轻局批准,东风电机厂、工具四厂合并成立日用电器厂。1979-1983 年,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 5.8 万多台。1983 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1983 年 10 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1984 年 1 月 1 日,经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电冰箱总厂的名称。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合同于 1984 年 9 月 12 日生效,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1984 年的电冰箱总厂,一年换了四任厂长。12 月份,瑞敏以这个厂的上级公司 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来到电冰箱总厂任厂长。当时,企业一副破败景象,几乎一半人想调走,满车间臭气熏天。瑞敏到任后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到附近村子借钱给工人发工资,二是整顿劳动纪律,制定了有 13 条容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1984 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 100 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电冰箱总厂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二、进展阶段回顾海尔集团的进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1、创业阶段(1984 年 12 月——1991 年 12 月)这一阶段既是海尔经营史上的创业阶段,同时也是以“名牌战略”为战略定位,实现中国家电名牌的高速进展阶段。在创名牌的战略定位下,海尔逐渐把一个区域性的品牌作成了一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