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仁、孝与君子三大要素的涵》 桂佳摘要:本文对《论语》中仁、孝、君子三大要素进行详细考察讨论,将三者的释义进行深刻剖析,就其涵展开论述。作者认为《论语》中的这三要素不能仅从字面分析释义,简单译为白话文即可,而是需要更深一步发掘它们部的不同意义。“仁”、“孝”、“君子”可以说是撑起了《论语》的半壁江山,仅凭它们出现的频率就可以看出三者在《论语》中 所占据的地位。所以,深刻讨论“仁”、“孝”、“君子”的涵,剖析它们的里,对于讨论《论语》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体系有着极大的辅助意义。关键词:《论语》、仁、孝、君子现存《论语》20 篇,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与时人谈论之语约444 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 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在《论语》中作者认为“仁、孝、君子”三者贯穿首尾,可以说是《论语》的中心容。本篇文章不企图把《论语》中每一个容都彻底解析,仅限于对于“仁”、“孝”、“君子”三者的考察讨论。一、仁众所周知“仁”这一要素,在《论语》中是首屈一指的地位,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最看重的德行。“仁”在仅仅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一共出现了 109 次,可想而知它的地位是处于怎样的一个高度。正因如此,学者们对“仁”的讨论也是多如牛毛。仅从“仁”的释义上来说,我认为可以大概分为三类:第一为仁德,名词词性;第二为仁者,名词词性;第三为行仁,动词词性。第一类仁德,基本属于“仁”最普遍的释义,出现的频率最高。如《里仁篇》中第五章提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离开仁,哪里还能扬名立万,名垂千古?君子不会在须臾之间违反仁德,就是在仓促急迫之间、颠沛流离之时也一定会根据仁德办事。《雍也篇》第七章提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的心长久地不违反仁德,其他弟子也只能在短时间做到不违反仁德。《述而篇》第三十章提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难道仁德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吗?其实不然,只要我想要仁德,仁德就来了。《泰伯篇》提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思是对于不仁德的人,痛恨的过分了,也会造成混乱。《卫灵公篇》提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眼里的志士仁人,没有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的,只有勇于牺牲来保全仁德的。第二类意思解释为仁者,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