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的情景创设 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猎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定巧妙的情境,对许多宏大的、繁多的、孤立的历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生动的将过往的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定合理、有效的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胡适在 1930 年拟就的《上海小志序》中写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就否定“宏大述事”的历史观念,认为学习历史不应该只看到像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也可以从小角度、小细节入手,因此在情境设定时可以借助典型的具象来传达繁复的、宏大的历史,就像借助“一滴水”来折射出整个世界,从细微之处追寻历史的本源。历史教学中这“一滴水”可以是一件文物、一个人物、一张照片……都可以设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的精彩,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 一、以一件文物折射时代的变迁 2024 年 4 月 8 日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该鸡缸杯早在上世纪流落于国外,2024 年 7 月 19 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终于顺利回国。这件瓷器的历程折射出明清时期时代的变迁,正好和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进展与闭关锁国》一课相呼应,因此在课前反复专研教材,确定以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为线索,贯穿整个明清时期,让学生从一件小小的瓷器放眼整个明清时期经济的进展。首先在上课的导入:斗彩是明清彩瓷中的名品,自明代以来,便被视为千金难买。说明制瓷业在明朝有了飞速的进展。那么,在这一时期其他行业进展如何呢?学生可以结合书本介绍明朝农业和棉纺织业的进展情况。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上述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经济有了一定的进展。由于农业、手工业的进展,许多商品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还有大量剩余的产品。那么,这些剩余的产品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由此,可以联系到明朝商业的进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接下来以这么宝贵的鸡缸杯为何会流落海外为疑问,引发学生联系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