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语电影同质化与反同质化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华语电影,都弥漫着同质化的倾向。就大片而言,大体趋向与古装动作类型,注重视听冲击而缺乏意义内涵。就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同质化主要表现为题材重复,类型单一,手法单调。同质化的电影无法激起观众的欣赏热情,特别是全媒体时代观众表达的迫切性和个性化诉求使得这类同质化电影的市场并不理想。今日,随着中国电影的迅速进展,消除同质化成为中国电影进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同质化;类型片;陌生化 1 电影的同质化 同质化是指话语电影自诞生以来形成的在融资渠道、生产方式、类型方面相对固定的现象。典型特征是重复相同类型的出版产品,内容高度可替代,即差异不易区分,差异小。在管理方面,它指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趋同。可指某一领域中传播的类型、生产方法、生产过程和相同类型的信息大致相同的现象[1]。就中国大片而言,在美学表现上的总趋势为古装动作类型,都是将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和全球电影的现代性完全联系起来。中国电影的民族性指的是华语电影中经典的武侠文化,现代性是指高科技的表现手段[2]。美学的同质化制约了中国大片的进展,其表现出的主题意义缺失以及娱乐化,商业化和盲目跟风已经使观众对中国大片的原创性和人文性失去了信心。古装大片扎堆,《战国》《赵氏孤儿》《王的盛宴》《鸿门宴》等,都大量运用大全景大场面镜头,人物打戏,精致的妆容和豪华的布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却缺乏内涵。华语电影需要有厚度、纵深度的故事。与大片创作不同,中小成本的电影同质化主要以重复主题、单一类型、单调的表现手法为主。有些电影把学习借鉴国外电影演变为简单的模仿。原创意识薄弱,黑色喜剧、穿越剧之类的喜剧被反复克隆,喜剧类型的价值被稀释。悬疑类使用的悬疑手法也突出同质化现象,缺乏对人性的猜疑,削弱了影片的悬疑价值。为打破同质化,中国中小型的电影开始走清新路线,人文电影注重表现都市人对情感的感受和渴望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人文、情感清新写实风格的影片无论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很出色。从《失恋三十三天》开始,小清新电影在华语影坛开始占据一席之地,票房远远领先于好莱坞大片,为华语中小型电影制作起到了榜样作用。 2 当代华语电影存在着很明显的同质化问题 2.1 同类型影片盲目跟风。经过《失恋三十三天》后,一系列青春剧似乎从未间断,类似的故事,相同的人设,不变的桥段,甚至观众已经开始总结出青春剧的套路:相爱—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