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 编辑:释心皓 容提要:《法华经》的科判有两种分类:其一是通例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其二是体现法华开权显实之主旨的二门六段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宗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别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明会三归一之旨;后十四品为本门,明开迹显本之意。《法华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其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与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二十八品中,唐代湛然选出《方便品》、《安乐品》、《寿量品》、《普门品》等法华四要品,以代表教、行、体、用四者。其意在于,依一乘之教法而修一心三观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证得本觉之佛身,并由此佛身之本体而示现种种应化。 关键词:本迹二门会三归一开迹显本法华四要品 作者简介:释心皓,闽南佛学院讲师。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假如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悟。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此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而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通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一、本迹二门六段的分科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见的经典科判分法,它适用于大部分经典。天台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科判做了两种分类,其一便是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经中,《法华经》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