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L型沸石(国际沸石协会代码:LTL)是1965年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研制开发的一种人工合成沸石,迄今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等同体。L沸石具有一维孔道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由交替的六方柱笼与钙霞石笼在C轴方向上堆积而成,再按六重轴旋转产生十二环孔道,其孔径为0.71nm,动力学直径为0.81nm,为大孔分子筛。L分子筛典型的化学分子式为(M)9[Al9Si27O72]·nH2O (M = K+ or Na+)。未脱水的L分子筛有4种阳离子位置,如图1所示。只有位于12元环孔道的阳离子才易于交换,其它的3种阳离子位于主孔道外,占据的位置很接近骨架氧原子[1]。图1 L型沸石结构模型图2 L型沸石的六边形单向通道结构L 型沸石拥有一个以六边形的方式排列的单向通道如图 2 所示。主要通道的自由半径在 7.1Å 和 12.6Å 之间变化。晶体近似圆筒,通道口位于底部。直径为 550 纳米的晶体通常包括大约 80000 条平行通道。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已被用于观察 L 沸石的表面结构和改进生产工艺的认识过程和缺陷。从有机染料猎取的材料以分子形式进入 L 沸石的通道反应出多种有趣的特性,包括从增加染料稳定性到光子通讯职能和光学各向异性。L型沸石是含有钾离子的铝硅酸盐,其晶胞组成:(1-x)K2O·xNa2O·Al2O3·(6~7)SiO2·(~6)H2O。它是一种较高SiO2/Al2O3比值的沸石,不仅具有独特的吸附性和催化性能,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在700℃焙烧后,仍保持原来的晶体结构,是一种有前途的热稳定性能优良的催化剂[1],可用作裂化、重整、异构化、芳构化、烷基化、润滑油加氢裂化等碳氢化合物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其具有的较高吸附活性,还可用做吸附剂。L型沸石改性后,可用于化工合成过程如CO加氢等。L型沸石自身的结构特点与其独特的性能日益引起人们对其讨论的重视,并开发了多种领域中的用途。稀土是一个巨大的发光材料宝库,在人类开发的各种发光材料中,稀土元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稀土元素发光材料的优点是吸收能力强,转换率高,可发射从紫外到红外的光谱,在可见光区域,有很强的发射能力,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目前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在彩电显象管、计算机显示器、节能灯、防伪、拍摄电影以与转光农膜等上[2]。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发射光谱。其中,除 La3+、Lu3+之外的其余镧系离子的 4f电子可在 7 个 4f 轨道之间任意分布,从而产生各种光谱项和能级,对未充满 f 电子壳层的原子或离子可观察到的谱线多达三万条。因此,可以发射紫外到红外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