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消落区的防治措施水库消落区又称涨落带或涨落区,是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别区域。形成水库消落区的原因有:季节性原因,主要是指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此外还包括特别气候造成的消落带(如干旱导致洞庭湖水位下降)。其次为蓄水原因:在大型水库(如三峡大坝),消落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周期性蓄洪或行洪所导致的水位升降所造成的。消落带按坡度分为崖岸、陡坡岸、滩坡岸、台(阶) 岸。崖岸一般是指坡度>75°的消落带;陡坡岸一般指坡度 25°~75°的消落带;滩坡岸一般指坡度在 15°~25°的消落带;台(阶) 岸一般指坡度< 15°的消落带。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该地带两种生态系统的物种生命活动十分活跃,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生态脆弱性。1 三峡水库消落区消落带分为:消落带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按 175-145-175m 水位方案运行时所形成的水位涨落区,正常水位以下 30~15 m 消落带下部,正常水位以下 15~5m 的消落带中部和正常水位以下 5 m 以上的消落带上部,且这些边坡的坡度可分为 45°以下和 45°以上。消落带的不同高度适宜的物种不同,主要是因为露出水面的时间差异。消落带缓冲带则是影响和保护消落带生态功能的非淹没区,即 175 m 高程以上约 30 m 宽的带状围。消落区重点治理的梯度应在位于 160 m 至 175m 高程的冲积平坝、阶地和河滩,重点保护对象包括治理的消落带和其 30m 缓冲带。治理水库消落带尽可能少用工程措施,以生物措施为主开展工作。1.1 三峡水库巫山县消落区依据高程、土壤、坡度、地貌和原土地利用类型,对消落带进行梯度分级,以耐水植物群落带—季节性综合利用带—堤坝防护带—生态屏障建设带模式进行。耐水植物群落带主要种植芦苇、狗牙根、野地瓜藤和水花牛等耐淹性强的植物,对消落带植被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季节性综合利用带主要针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出露时间较长区域(160m 水位以上出露时间约 180d),可满足玉米,大部分蔬菜等农作物和狗牙根、野地瓜藤和丹草等草本植物牛长、发育、成熟的条件要求;库岸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