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人文精神锻炼 比较文学是一门理论性、学术性很强的学科,自诞生以来,就以学院派和精英意识著称于世,一直被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情,是学术贵族的事情。这种学院派色彩和学术贵族的倾向也渗透到了中国比较文学的血液之中。从 20 世纪上半叶的辉煌到 70 年代末的复兴,尽管有学者曾经以“精英派”和“大众派”将从事比较文学的人员划分为两大阵营,但学院派依旧势力强大,占据着不容颠覆的强势地位。新世纪伊始,随着比较文学的不断进展,随着比较文学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延伸,有识之士开始对比较文学的大众化之路,对比较文学与新世纪人才培育等问题开始关注,开始思考。2001 年,乐黛云在为一本教材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比较文学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种生活原则,一种人生态度:它不仅是少数人进行“高层次讨论”的“精英文化”,而且是应该普及于大多数人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假如即将成为 21 世纪栋梁之才的今日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都能具有这样的精神,未来人类和平进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①。至此,中国比较文学开始逐渐告辞象牙之塔,开始走向大众,进而拉开了普及之路的帷幕,并且与新世纪的人才培育扭结在一起,成为国内很多高校以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为主旨的素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 一、人文精神 学界认为,“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英文 Humanism。这个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译法,文艺复兴时期译作人文主义,17—18 世纪译作人本主义,19 世纪以后译作人道主义。三种译法中,人文主义偏重于文学,人本主义偏重于哲学,人道主义偏重于社会,内涵更为复杂一些。在西方,对人文精神的提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等都对“人”的问题做过精彩而深刻的阐述。一般认为,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起源阶段,文艺复兴是人文精神的复苏阶段。走出中世纪,人们从古希腊的文明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人的价值。法国作家拉伯雷在长篇小说《巨人传》中把人写成巨人,重在强调人的力量。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在悲剧《哈姆莱特》中,对人类进行了高度赞扬: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①! 诗人所以用了这么多溢美之词来赞颂人类,是因为在中世纪,人类只是上帝面前一只可怜的羔羊。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漂亮、最有智慧的是人。18 世纪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