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①~③题。(18 分)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爱“思考”,喜爱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注】①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① 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D② 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A.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③ 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 字。(10 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12、13 题。风筝高骈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是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12.下列对《风筝》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 分)()A.古时候的“风筝”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B.“宫商”是指风筝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C.“信任”、“依稀”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D.“风筝”的声调在风中总是高低变化的。13.综合分析这首诗及下面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风筝出现的时间及得名缘由(可以引用资料但不要照抄)。(4 分)【相关资料】明代陈沂《询刍录•风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答案①(3 分)A(“因为战乱”有误)②(5 分)B(3 分) E(2 分)(此两项为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