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译配全过程分析 摘要:本文以英文经典歌曲《月亮河》译配过程为例,详细阐述歌曲翻译需重点关注的几方面问题,兼论音乐文学翻译在促进人类文明沟通互鉴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歌曲译配;《月亮河》;音乐文学 一、引言 歌曲译配,即译词配上原曲的过程,歌词须服从原曲框定的旋律和节奏,考虑汉语语音特征与旋律之间的对应关系。歌曲译配的属性比较复杂,“译”应属文学翻译的范畴,“配”则与歌曲创作有相关性。可唱性是歌曲翻译作品的生命,理想效果是译词不歪曲原意并使演唱者与听众双方都忘记这是一首翻译歌曲[1]。本文尝试以拙译《月亮河》为例,对歌曲译配全过程牵涉的问题做一梳理,旨在为东西方音乐文化沟通传播者提供可参考的范式。 二、《月亮河》译配过程全解析 歌曲译配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横跨音乐、文学、翻译等学科,译配步骤往往交错进行,本节试以《月亮河》为例,从下列五个角度梳理和阐述歌曲译配全过程:(一)了解歌曲背景,粗译歌词大意。电影 BreakfastatTiffany’s(《蒂凡尼的早餐》)根据美国小说家卡波特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位向往都市生活的农村姑娘来到纽约追梦却遭遇各种磨难的故事。《月亮河》是该片主演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的独唱,表达了女主角厌倦尘嚣、回归田园的愿望[2]。《月亮河》的歌词中有heartbreaker,drifters,huckleberryfriend 这类表达忧郁、悲伤与怀旧情绪的词语,由此可确定翻译基调并译出大意供译配时参考。笔者试译如下:“月亮河,有一里多宽,我总有一天要优雅地从你这里渡过。哦,你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梦破裂的地方。无论你流向哪里,我都要跟随你。两个漂泊者,一起去看世界,世界有很多值得看的地方。我们在同一座彩虹的尽头,在转弯处,等候我儿时的伙伴、月亮河和我。”(二)感受乐曲旋律、把握语言韵律。歌曲是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被称为“能唱的诗”。歌曲译配需熟稔歌曲旋律,对每一乐句的起伏、速度乃至不同演唱者对同一乐句的不同处理都要有精准的把握,选取较忠实于曲谱的演唱版本作为译配的主要参考。歌曲译配并非只考虑译入语和原语的音节数保持大致对等,还要考虑乐曲节奏对译入语歌词的影响并由此选择恰当的韵式。以《月亮河》第一句为例,英文 moonriver 一词与中文“月亮河”恰好同为 3 个音节,直译看似理所当然。认真观察后发现,原曲为 3/4 拍,1-2 小节“强弱弱”的节拍型与偏正短语“月亮河”的 2+1 韵式不吻合,加之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