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棉铃虫防治管理论文

棉铃虫防治管理论文_第1页
棉铃虫防治管理论文_第2页
棉铃虫防治管理论文_第3页
棉铃虫防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棉铃虫;发生;防治;淮北地区 论文摘要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种植制度、施肥水平、气候因素等影响,大田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棉铃虫有不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对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棉铃虫是杂食性蛀果类害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重发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以幼虫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实,也为害嫩叶、嫩茎、青铃等部位,受害棉蕾苞叶张开变黄,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状粪便;被害棉铃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铃等大量脱落和烂铃;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渍状,花蕾、花铃被害后会脱落,青铃被害则造成病菌污染而导致烂铃。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烟草、花生等多种农作物。 1 发生规律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发育适宜温度在 25~27℃左右,相对湿度在 75%~90%,在江苏 1 年发生 4~5 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 2 年春天羽化为成虫。6~8 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铃虫生长,遇连续阴雨,土壤水分饱和,初孵幼虫成活率低,蛹会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区通常第 2、3 代发生较重。第 1 代越冬成虫始见于 4 月下旬,第 2 代发生在 7 月中旬,第 3 代发生在 7 月底至 8 月中旬。一般情况第 1 代棉铃虫不为害棉花,而为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产卵为散产,2 代多产于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于叶背面。它对寄主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与棉花间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产卵;在各种嗜食寄主之间,则有追逐花蕾期产卵的习性。据调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术后,粮棉混作地区复种指数高,食料丰富,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干旱地区灌水或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盛的棉田,特别是前作为麦田或绿肥的棉田及玉米与棉花相邻的棉田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2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躲在寄主叶背面及花冠处不动,在夜间活动、交配和产卵(散),飞行力较强。每头雌蛾可产卵 600~1000 粒,卵多产在棉花顶心和上部边心的嫩叶;嫩蕾及铃的苞叶上。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嫩叶;2 龄幼虫开始蛀入嫩蕾中为害花蕊及顶尖和嫩叶;3~4 龄幼虫食量小,以为害幼铃为主,5~6 龄进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铃、大蕾或花朵,为害青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1 条幼虫一般能为害 6~9 个蕾、铃。成虫寿命 7~18d,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有假死性和自残性,老熟幼虫喜爱钻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