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摘要:本文从当前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学现状出发,针对校本课程构建的现实要求,从着眼学生实际,创新课堂授课流程;立足学科特色,形成实施内容依托;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自主学习 1.着眼学生实际,创新课堂授课流程 在生物校本课程教学中,老师不应单纯地追求知识内容的堆积,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与探究,真正成为生物校本课程的参加者、制造者,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进展。所以,在生物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要进行教学模式重构,把过往、单向的、机械的知识性、灌输性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实践的课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应对比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所设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将内容、情境与学生认知冲突的结合点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内容的认知难度、时空顺序、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进行合理安排,努力将课堂学习的构成转化为导引学生有层次、有计划、有自主认知的过程,为培育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学习“探究光照强度、光照质量、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生物基础的差异将其分为甲、乙、丙、丁,分别负责光照强度的控制、光照质量的控制、温度的控制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不同任务的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从不同变量出发对光合作用的条件进行探究,进一步明确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真正将老师之“教”转为学生之“学”,帮助学生积累信心,提升兴趣,更好地开展生物学习。 2.立足学科特色,形成实施内容依托 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应注重发挥学生创新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推动特定目标指引与特定任务驱动下的课程内容设置与优化。具体而言,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订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需求,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结合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学科及学生的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自主学习培育内容过程中,一定要对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提升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增进生物校本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实现激趣质疑、主题探究与情感认知,带动不同学生实现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能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