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文教育强化措施 3 篇 第一篇 1 人文教育与邻近概念的辨析 笔者在梳理文献中发现,诸多文献对于人文教育、德育、素养教育三词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文献中出现三词混用的情况枚不胜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这三个词语有共通之处,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这三个词均带有时代意义,从其提出的先后顺序可排列为:德育、素养教育、人文教育,后面一词在使用时通常被无限扩充内涵,因此常造成使用上的混乱。概念不清、使用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因此厘清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实施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1.1 人文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概念的内涵较为丰富,但是从现代公民教育特征上讲,它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进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意识形态、理想模式等。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具体应表现为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道德情操和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①而“人文教育”从其性质上来说是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它首先是人文知识和文化的教育,而人文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哲学和艺术教育等;其次,是人文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法律规范教育等。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目标。 1.2 人文教育与德育 人文教育与德育的目标都在于教人做人,但是二者的概念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德育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它的核心是对“人伦道德”的培育。对德育较为多的解释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同时,德育具有鲜亮的党性和阶级性,因此,大学德育的主渠道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②而人文教育则主要通过学校的制度、人文环境以及相关的课程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它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察生命、关照灵魂、陶冶情操,并能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顿悟生命的最高境界。因此,人文教育与德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偏重“人伦道德”,人文教育偏重“自我超越”。③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德育,又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1.3 人文教育与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