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原来村庄体系并具有鲜亮地域特色的村落。古村落是一种文化遗产的活的载体,承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宗族文化是古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村落保护的积极力量,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一、宗族和宗族文化概念辨析 宗族是指生活在同一空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共同的祖先为认同基础的民间社会组织形态。《中国礼仪大辞典》引用班固《白虎通》的说法:“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族,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中国传统古村落是一种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这种以宗族为基础的村落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基本方面。鹤舍村就是一个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在村落进展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或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遗产的属性,宗族文化遗产分为物质宗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宗族文化遗产。物质宗族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祠堂、族谱、民居建筑等,非物质宗族文化遗产包括祖先崇拜、宗族感情、耕读文化、祖训家规等。本讨论以鹤舍村为例,分析古村落宗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二、鹤舍村的物质宗族文化遗产 (一)祠堂。宗族的基本结构由祠堂、族长、房族、庙宇等组成。在宗族村落中,祠堂是尊宗敬祖最有力的物化表现,也是宗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实质载体。鹤舍村的祠堂建于明代天顺七年,后虽有修缮,但整体构架未变,距今已有 550 年历史,是供奉袁氏始祖袁宗美及其他列祖列宗的地方。鹤舍村祠堂属三进格式,分上堂、中堂、下堂,架构雄伟,气概恢宏。祖祠的门梁上挂有“汝南世家”牌匾,那是中国百家姓氏中袁氏发源地的标志。鹤舍村的居民全部姓袁,先祖袁安是东汉汝南汝阳人,字邵公,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此为“汝南世家”之由来。祖祠大门两壁有“卧雪家风”墨迹。祖传安公在朝时,钦巡洛阳,突遇大雪,他为公不扰私,为官不扰民,不入城门而僵卧于大雪之中。汉明帝敕此举为孝廉。袁氏后裔听从祖训,发奋读书,求取功名,鹤舍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古村。祠堂“三进”的最后一厅即上厅,正中间用于安放先祖的神位牌。最上面祭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