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员选材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国有体委于 1987-1990 年组织田径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田径教学训练大纲》对各个项目的选材内容、指标、方法及各年龄阶段的选材要求、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分级标准等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指令在全国贯彻实施。一、短跑运动员的选材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最高动作频率及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训练仅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一)身体形态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踺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根据短跑技术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提出以下指标。1.身高: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但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根据国内外资料,《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 100 米、200 米运动员为 175±5 厘米,男子 400米运动员为 180±5 厘米;女子 100 米、200 米运动员为 165±5 厘米,女子 400 米运动员为 170±5 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2.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十足高)xlOO]: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100%,最好<95%o3.比踝围(踝围/跟腱长 xlOO)与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足高)xlOO]:踝围较细、跟腱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比跟腱长应力求大些(>50%,最好>55%)O(二)生理机能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血色素男子12.0-14.0 克以上,女子 10.5-12.5 克以上,比肺活量>75,台阶指数 105-115。(三)成绩动态及运动素质1.成绩动态:分析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经历发现,他们大多在 13-18 岁开始专项训练,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男子 25-26 岁、女子 23-25 岁,达到最佳成绩需用 8-9 年的训练,而且起始成绩都较高。早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