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定义和分类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正常 P 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房颤分为以下 4 类: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 2 次以上,持续时间<7 天,一般 v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 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 24h 内复发,或未曾复律。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二)流行病学临床上 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 I 级房颤发病率约为 4%,心功能 II—III 级房颤发病率为 10—26%,III—IV 级 20—29%,而心功能IV 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 50%。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 0.77%,标准化率为 0.61%。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 800 万。其中 1/3 为阵发性房颤,2/3 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 58.1%,高血压病 40.3%、冠心病 34.8%、心力衰竭 33.1%、风湿性瓣膜病 23.9%。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 264 万。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三)发生机制临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房不应期缩短,传导减慢,增加触发活动。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兴奋性不均一,增大除极和复极离散,容易产生折返。促使房颤发生和维持。心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