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一、记叙文中的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空间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某物为线(6)以情感为线(7)以题目为线(8)地点为线(9)明暗两线(1)、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 f 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再如《背影》。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2)、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 年 1 月 16 日这一天一 I 月 18 日f2 月 17 日夜里 1 点钟一 3 月 2 日一一天中午一 3 月 21 日一 3 月 29 日。(3)、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 8500 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 f 第二台阶处 f 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一 8830 米左右的地方 f 峰顶。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4)、以一事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 f做新装 f 看新装 f 穿新装 f 展新装”。5)、以一物为线索。“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