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 1 历史文化街区 1.1 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非机动化时代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定历史时期城市风貌的反映,不容置疑,具有历史性。根据 2024 年 4 月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第一批的 30 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这些街区大部分形成于唐宋或明清,少数形成于民国。结合我国各省份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发现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形成于解放以前。那时候,人们交通出行处于非机动化时代,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或水运。当时的街区尺度较小、巷道较窄,且道路竖向设计、铺装、转角等均没有预见当前机动化交通的有关要求。 1.2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 历史文化街区从形成至今,跨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以肇庆城中路骑楼街为例,它是近代岭南建筑的典型,在宋代已具雏形。在清同治(1862 年)到光绪(1908 年)年间,城中路逐渐拓展并初具规模,且奠定了东西走向的基本格局至今未变。由于战争对道路及商业的破坏,政府不得不重新修建街道。肇庆城区骑楼街经历了民国、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见证了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及宗教文化概况,成为肇庆城文化遗产最集中、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是肇庆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和沉淀。 1.3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保护和进展的功能二重性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也是一类特定的城市文化遗产,其在城市职能与遗产构成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决定了街区保护与进展需求并存。即历史文化街区,一方面必须承担城市生活的继续和进展功能,另一方面必须承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功能。 2 机动化 2.1 机动化的进程及特点 机动化是指用机动的方式替代人力、畜力方式完成人和物移动的过程,是交通工具的变化趋势。19 世纪以前,人们交通出行方式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或水运。19 世纪后期,人们发明并开始使用汽车。从此进入机动化时代,并快速进展。机动化具有以下特征:1)进程迅猛,以肇庆为例,肇庆机动车保有量从 2024 年的 11.2 万辆至 2024 年的 19.1 万辆,年均增长 14.3%,其中小汽车年均增长 21.4%;2)普遍性与依赖性,根据肇庆居民出行调查,居民出行机动化程度为 50.9%,小汽车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居民对机动化出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3)负外部性,机动化会带来汽车尾气、振动等环境问题,具有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等负外部性。 2.2 机动化对历史文化街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