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演变讨论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国外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变革背景、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期货交易所的演化历史,指出现有行政主导下的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政府加强对期货交易所行政监管的结果。随着期货交易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交易所面临竞争的加剧,我国期货交易所会员制治理结构存在基础已经发生改变,因此有必要对我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进行公司制改造。 关键词: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电子交易系统法律非完备性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我国的期货交易所也应顺应国外的潮流,把期货交易所改造成公司制交易;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期货交易所公司制改造的条件尚不成熟,当前应进一步完善其治理结构,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员制交易所。本文将对国外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变革的背景、原因以及我国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演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期货交易所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国外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变革的背景 电子交易系统的引入是必要条件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际上的期货交易所陆续开始采纳电子交易系统。在电子交易系统下,交易指令的下达、交易的撮合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的,打破了传统交易系统的空间约束,对交易者数量的限制也不复存在。在引入电子交易系统后,电子交易网络上增加一个新会员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交易所就失去了向新加入会员收取会员费的基础;同时,交易所增加新会员的空间和数量约束被打破,外部的竞争就会更激烈,交易所放弃收取会员费,而只能收取基于交易的可变费用,即手续费。此时的交易者更象交易所的客户,而不是会员。由于电子交易系统是一个独立的、有价值的私人物品,交易者不能无成本的“克隆”,所以它的所有者可以象普通的赢利性公司一样,通过向交易者提供交易服务来猎取收入。 竞争是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变革的推动力 电子交易系统使期货交易所面临着来自现有期货交易所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期货交易所不得不降低最终客户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其竞争力。尽管电子交易系统的引入能够提高期货交易所的自身价值,但由于它会降低对会员中介服务需求,这又与交易所的所有者—经纪会员的利益发生冲突。经纪会员自然会阻碍交易所为提高交易服务效率和增加投资者利益的而进行的创新。交易所管理层为减少与经纪会员的冲突和削弱经纪会员的势力,通常以扩张而筹集资本为借口来引入外部股东。交易所经纪会员迫于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