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国“疑欧主义”的探究分析 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将于 20XX 年 6 月 23 日就是否留在欧盟进行全民公投(简称脱欧公投),公投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将最终决定英国是否离开欧盟。近些年来,英国国的疑欧情绪普遍上扬,朝野就如何处理对欧关系的争论升级,主退出欧盟的人数有所增加。当前,欧盟正身陷多重危机,英国此时搞公投无异于落井下石,而且英国一旦退出欧盟,将会给英国和欧盟乃至全球都带来巨大冲击。事实上,英国已享受着置身于欧元区和申根区之外等特别待遇,为何还不满足现状、提出这种有损欧洲团结的诉求?而且理性地看,英国退欧绝对是弊大于利,却为何得到许多英国人的支持?这里又有着怎样的逻辑?本文试图在梳理二战后英欧关系历史进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化考察英国疑欧主义背后的真实原因,并据此来探讨脱欧公投的可能结果与由此产生的影响。 一、英欧关系的历史演变 英国疑欧、脱欧情绪可谓由来已久,参加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一直表现得三心二意、踌躇摇摆,就像芬兰前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所形容的,总像一个不情不愿的新娘。过去几十年,英欧间摩擦不断,爆发过多次危机,现在的脱欧公投可以说只是双方一直以来紧关系的极端化表现而已。因此,有必要回到原点,考察英国参加欧洲一体化的整个过程,才能搞清英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要脱欧的地步。 英国从参加欧洲一体化走向脱欧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50 年至 1972 年,英国从旁观到申请加入。二战后英国致力于推行所谓三环外交,但这三环在整个战略中有位次之分:英联邦最重,美国其次,欧洲最远。由于自身实力下降,英国政府希望借助英联邦来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不愿屈尊以一个普通成员国的身份参加欧洲一体化。舒曼倡议提出后,英国阁认为其中蕴涵超国家容,做出不加入共同体的决定。于是,在没有英国参加的情况下,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6 国于1951 年创立煤钢共同体,迈出了一体化的第一步。1955 年,上述 6 国在意大利的墨西拿开会商讨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英国也没有派高级代表与会。随着《罗马条约》的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于 1958 年成立。为了对抗EEC,1960 年,英国与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与葡萄牙创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该联盟以自由贸易而非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为目的,属自愿性质。由于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很难与EEC 抗衡。欧洲形势的快速变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