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国立大学石牌校区规划的几点思考SeveralThoughtsonCampusPlanofpre-NationalZhongshanUniversity阎瑾YanJin立欣LiuLixin摘要:本文在对原国立大学石牌校区不同时期各版规划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钟”形平面构思的深刻涵,并对林克明和校之两位建筑师在原国立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理念和手法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和总结。关键词:中钟林克明校之一、原国立大学石牌校区和原国立大学石牌校区规划1924 年 2 月,以大元帅名义颁布命令,“将国立高等师、法科大学、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以国立大学命名”。1926 年 8 月,为纪念辞世的先生,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将国立大学改名为大学。1933 年 3 月,根据先生遗愿,选址国立大学第二农场所在地(现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南农业大学所在地)建造新校舍,这也就是现大学的前身。原国立石牌校区规划建设从 1929 年开始筹划,1933 年开始营建,计划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由锡宗主持,与当时校长邹鲁共同完成总体规划;第二期由林克明主持,基本完成了校园主体建筑部分;第三期由余清江主持,这一期建设主要是添建,并未对校园整体布局作出改变。二、从“中”与“钟”谈起从 1933 年国立大学石牌校园首期工程的道路规划(图 1 到现华农 6 号楼西南侧钟亭栏杆下部的镂空图腾,“钟”形图案似乎成了老的标志。这其中的原因,已无据可考,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钟”同“中”同音,以钟形图案象征大学,也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先生;其二,钟型有唤醒民众,警醒世人,激励国民的含义;其三,地形的需要。原在石牌的选址颇为讲究,此处原为国立大学第二农场所在地,新校舍选址石牌可以说是先生生前遗愿,“虽处近郊,不特风景清幽,即围亦甚廖廓,若加以合理之设计,则藏修息游,嘉惠学子不浅”(摘自《邹鲁回忆录》)。基地大致对称,中部左右有山丘各一,时隐时现的一带活水,从山丘北侧横向曲折穿过,以此向北山丘多但却较平缓,总体呈倒立的“凹”字形排列。总的来说,基地大约有以下特点:有一条隐约的南北向的轴线且从北向南逐渐开阔,水系给基地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将基地一分为二。抛开一切抽象的象征,“钟”形的校园道路规划可以说是源于地形并且依附与地形,有其成功的因素,但这并不说明它无懈可击。原国立大学石牌校园奠基于 1933 年,在此之前的 1926 年,陵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