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讨论一、绪言(一) 讨论背景公司治理的模式和绩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控制权的配置与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并在某种情况下影响甚至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效率。企业控制权是随着企业资本投入而形成的,谁投入资本谁就拥有相应的控制权,而无论控制权是大是小,或是部分还是全部。可以说拥有控制权是资本“所有者”的基本要求。企业资本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与股权形式投入资本和以债务形式投入资本。企业在股权和债务之间筹措资本的选择,就是决定控制权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公司治理是一系列有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而股权结构是这种制度安排的基础。公司治理的实现主要通过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来发挥作用的。股权结构正是通过影响公司外部的治理机制来发挥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二)讨论目的与意义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受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直接管辖企业一方面在产销以与人事上受到控制;另一方面有“老三会”等监控机制。这种外双层监控机制造成了国有企业效率、绩效低下的局面。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靠此种手段是不够的,必须要在企业部建立更加明确的经济性的制衡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的独立经济地位在公司法中得到确认,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在转轨过程中弱化。形成了我国目前旧的治理模式被打破,新的治理模式尚未形成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在部治理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缺乏权力制衡机制的产权基础,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和非法人股比例过大,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部人”控制导致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监事会缺乏独立性,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等问题。在外部治理方面,尚未形成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缺乏于市场接轨的约束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和资源的流失。ST 猴王、银广夏等一系列事件都说明了解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具有时代紧迫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三)国外讨论现状国外学者对公司股权结构的讨论基本上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股权的集中度,一般采纳前五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在总股本中的比例来表示,也有的学者采纳赫菲达尔指数作为衡量股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