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讨论论文 在讨论昆廷·塔伦蒂诺的作品时,被使用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暴力美学”。还有的介绍文章居然将”暴力美学创始人”的头衔戴到昆廷这个电影界的”坏孩子”头上。其实,就美国电影而论,以下几部作品可以用来描述暴力美学进展的轨迹:1967 年由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1969 年萨姆·佩金·帕导演的《野蛮的一伙》,1971 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橘子》,1976 年由马丁·斯科西思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等等。但是假如论及对”坏孩子”昆廷的影响,假如论及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风格形态的成型和完全进展,则应将焦点聚集到香港的电影人和创作。 吴宇森、林岭东是昆廷十分熟悉并且常常挂在嘴边的导演。昆廷作品中有的暴力细节则直接来自香港影片。近年来所谓”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进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究。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但是就改变现实形态和营造强化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说,其美学思想和技法的远祖却可追溯到 20 世纪20 年代的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 1923 年在《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杂耍蒙太奇”(近年被准确地译作”吸引力蒙太奇”)的理念。他把电影视为表达主题思想和阶级观点的手段,而且他说电影只能用于这种”宣传、鼓动”。”杂耍蒙太奇”明确地表现出一种哲学和历史推断的教条式绝对自信,并导致作者在认识论上的过于强横的权威性。对于观众来说,它则造成艺术观赏与现实关系的封闭――因为由社会生活到思考认识的过程已经在电影导演那里完美地、一次性地完成了,观众到电影院只是去接受结论、聍听教诲而已。这种历史推断的绝对自信要求一种话语上的强权。爱森斯坦有些彻底贯彻杂耍蒙太奇观念的电影作品,不是试图在沟通、循环中让观众认同,而是耳提面命,把作者的思想像楔子一样敲进我们的脑中。――的确,如何在冗杂的生活中引出作者的理解并尽量让观众接受,是今日的创作者仍然要面对的难题。但是,要像爱森斯坦这样使用杂耍方法就太简单了。在本质上,杂耍理念其实通向一种不可知论。因为那种封闭而绝对自说自话的电影语汇使观众感到只有作者”真理在手”;对于观看影片的人来说,认识已经完成了,结论已经有了,观众在电影作品面前完全是一个接受灌输的思想容器。换句话说,在爱森斯坦的电影院里,观众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