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历史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借“名言”导名家变法 课堂导学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正如有人说“:好的导学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选修课的导学有其特别性。由于选修教材各专题各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前后没有必定联系。因此在设计《王安石变法》一课导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本人选择了紧抓变法的精髓所在。本人引用了 2024 年“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素养?”时的回答。他说“:5 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日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他引经据典的提到了王安石“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地讲出了作为领导要有改革精神。所谓“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害不必畏惧;“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须顾忌;“祖宗之法不足守”指的是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温总理认为,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地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恤、不守的改革精神走下去,中国一定会再次崛起,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由温总理借名家名言谈改革导入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自然、贴切。它既关注到时政热点与政治学科的紧密联系,又能借鉴岳麓版教材的优点,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实现了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引“诗词”知变法艰辛 在教学中,本人尝试从王安石的诗词中去寻找变法的踪迹,从其不同时期创作的《北民》《元日》《商鞅》和《梅花》四首诗入手,再现变法的艰辛历程。首先,引用变法前王安石所作的《北民》一诗:“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老师引导学生从诗中了解变法前北宋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现状,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得知河北民的六苦:养家苦、赋税苦、边患苦、灾害苦、徭役苦、南逃苦。接着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可以从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入手,知道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庞大,造成了“冗官”、“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