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讨论与西学(2024-04-30 15:35:21) 转载分类: 喜爱桑兵老师的文章 近代国学讨论,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始,到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齐鲁大学国学讨论所以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合并或停刊止,历经半个世纪。其中流派纷呈,见解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沟通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由传统走向现代。西学不仅刺激了国学讨论的兴起,更制约着其进展趋向。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是指国家一级的学校。近代意义的国学,其概念在清末与二三十年代曾几度引起争论,终因界定模糊,分歧太大,无法统一。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引申而言,即中国传统学术。不过,近代国学并非传统学术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国学术在近代西学影响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要理解这一点,从定义出发徒劳无功,唯一的要诀是沈曾植所谓以俱舍宗解俱舍学之法,即从学术史的变化进展找出国学的时空位置,进而把握其内涵。目前所知近代最早使用国学一词者有三。其一,1902年秋梁启超在日本谋创《国学报》,曾和黄遵宪函商,希望由他俩人加上马鸣分任其事。黄遵宪则建议撰写《国学史》[1]。其二,1902年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在所撰《扶桑二月记》中使用了“国学”的概念。其三,据说1900年王均卿、沈知方、刘师培、宋雪琴等人在上海创立国学扶轮社。这在时间上尚有可疑,因为国学扶轮社的出版活动,可查证的多在1905年以后[2]。倒是出版《三十三年落花梦》的国学社,至少1903年已经成立。尽管仍难据以断定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的最早时间,但似可做如下推断:1.较普遍使用近代意义的“国学”,是本世纪初的事。2.其语义的转变,直接受明治维新后日本学术变化的影响。 西学东来与中学西传,由来已久,相互影响颇大[3]。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凭借武力全面东侵,迫使中国人由师夷长技而中体西用。朝廷和士大夫对西学先进性的承认导致中国固有文化权威的动摇,这种情况在八国联军之后演变成真正的危机。一方面,“自义和团动乱以来,包括政府官员、知识界、绅士以及商人在内的人士,几乎普遍地确认,向西方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反对西式教育的人几乎不见了。”[4]另一方面,中学日益成为旧学的代名词,被视为无用之物。这一变化从中国传统典籍的身价浮沈中表现得尤具象征性。有人说:“吾曩以壬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