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影叙事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在中外文化相互交织、新旧思想彼此对话的错杂语境中,中国早期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格局并形成了优良的叙事传统。通过曲折的情节设置和动人的情感诉求,电影生产者充分发掘出大量的民族民间故事资源,使电影接受者养成了一种独特的类型期待视野和故事消费心理。“故事”的生产和消费及其互动,不仅构筑着中国早期电影的民族气派、大众面对和产业景观,而且为乱世中国制造了一大批无负于时代、也无愧于世界的电影经典。 本文视野里的中国早期电影,特指 1905 年至 1949 年间,由中国人所从事并主要诉诸中国观众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消费实践。 将中国早期电影纳入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复杂语境之中,是推动中国早期电影讨论走向深广的必由之路;而在考察相关作者、文本和类型之时增加观众分析的维度,更是重读中国电影叙事传统的有效途径。正是建立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在中外文化相互交织、新旧思想彼此对话的错杂语境中,中国早期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格局并形成了优良的叙事传统。通过曲折的情节设置和动人的情感诉求,电影生产者充分发掘出大量的民族民间故事资源,使电影接受者养成了一种独特的类型期待视野和故事消费心理。“故事”的生产和消费及其互动,不仅构筑着中国早期电影的民族气派、大众面对和产业景观,而且为乱世中国制造了一大批无负于时代、也无愧于世界的电影经典。 中国早期电影:民族民间故事的引入 中国电影产生于一种异常错杂的语境,正是这种特别的语境制约着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格局。在《现代中国电影史略》(1936)中,郑君里相当深化地分析和阐发了“推动并约制”中国影业前程进而显现中国电影进展“规律性”的各种“矛盾的总和”①。实际上,无论是“艺术性”与“民族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还是“帝国主义国家”与“半殖民地”的文化事业在“投资”方面的矛盾;无论是中国电影的“企业性质”与“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还是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甚至半殖民地的“电影技术条件的落后”等许多问题,都是中国早期电影不可回避也无法克服的症结之所在。在这里,中外文化相互交织,新旧思想彼此对话,而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强势地位,跟半殖民地的弱势中国形成鲜亮的反差;“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之间的不期而遇和剧烈冲突,也将中国早期电影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境地。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