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日本近代品德教育论文

日本近代品德教育论文_第1页
日本近代品德教育论文_第2页
日本近代品德教育论文_第3页
日本近代品德教育论文 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第一次教育改革──品德教育受重视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府就把学习西方、兴办教育视为“立国之本”,并积极进行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1879 年的《教学大旨》强调日本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完成“臣民”教育的任务,将阐明忠孝仁义之道德与探求知识才艺并列为教学任务,明昭天下。这充分反映了日本近代教育在学习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同时,将灌输儒家道德作为其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针对这一时期的改革,孔祥宏在《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指出:“明治初期的日本,领导层由国学派、儒学派和洋学派三种势力组成。当时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被卷进仿效西方文明的热潮之中。品德教育是教育近代化的先导和保证,教育改革的成败由民众品德教育的程度决定。”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教育改革──品德教育滑坡 二战后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复兴日本经济。日本国民热衷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文化思潮,而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思想逐步被放弃,品德教育出现滑坡现象。1958 年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品德教育、以“学科知识中心主义”为指导,充实国语和算数的基础学历。此时虽然品德教育依旧受重视,但学历主义日趋明显导致品德教育实质未能得到很好实施。60 年代盛行的“教育投资论”掀起了学历社会的升级,追赶型经济进展模式,尤其是教学的“智育化、应试化”,无形中挤掉了品德教育在教学中的应有位置。朱剑洪通过《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再认识》介绍战后日本全盘照搬美国式的生活主义教育模式,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与日本的国情严重脱节,引发了以校园暴力为代表的品德教育滑坡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文化的滥觞导致日本民族许多优秀传统消逝,价值观的普遍贫困和道德沦丧、品德缺失,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教训说明日本品德教育走向滑坡。70 年代初,日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经济转轨后,学生逃学厌学、中途退学等现象说明品德教育达到了滑坡的高峰期。姜相志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道德教育演进历程》指出社会上两极化趋势越发显著,只有毕业于名校才能得到好工作;一些具备制造性但没有文凭的人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残酷的升学竞争、就业竞争严重扭曲了青少年心灵,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对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此次教育改革存在一些弊端,但总的来说使日本教育向前迈了一大步,开启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办公文档专营+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量办公文档,欢迎选择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