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方法、方法论与历史解释

方法、方法论与历史解释_第1页
方法、方法论与历史解释_第2页
方法、方法论与历史解释_第3页
明辉:方法、方法论与历史解释 :《学者中国史讨论论丛》 点击数: 910 更新时间:2024 年 07 月 11 日一、引论 1945-2000 年地区的历史学讨论,主要容为何,关注点为何,是许多历史学工作者关怀的课题。有关地区史学讨论取向的讨论,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史学理论、方法与方法论的讨论兴趣较为浓厚[1];另一种是以较宏观角度对史学进行整体性讨论[2]。 史学主要受到四方面的影响:(一)日治时期的历史讨论,(二)民国以来的中国史学,(三)欧美/西方史学的输入,(四)史学工作者的自觉。 东华教授在〈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华民国历史学讨论的进展〉中指出,地区历史学讨论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日治时期的历史讨论,(二)民国以来的中国史学进展[3]。 杜正胜教授〈中国史在讨论的未来〉一文,将地区的史学工作者分为四代:一、第一代学者:1945 年以后来台的史学工作者,讨论方法基本上以史料学派为基础;二、第二代学者:1960-1970 年代的史学工作者自国外带回许多新的观念,最突出的是援引社会科学方法到历史学领域;三、第三代学者:1970 年代以后到 1980 年代之间,在介绍外国理论时较不生吞活剥,显示史学界对 1960-1970 年代迷信方法论的反省;四、第四代学者:1990 年代,历史界发生较大的变化是史讨论蔚为风尚,本土意识确立,史讨论与中国史讨论重新画分界线[4]。 杜正胜教授另一篇回顾史学动向的论文〈新史学之路──兼论五十年来的史学进展〉,原系 2024 年 5 月在剑桥大学讨论系“川流讲座”(Chuan Lyu Lectures 2024) 的演讲[5],杜正胜教授将史学分为 5 个截点加以分析:(一)史学的起点──1950 年;(二)史学以真为本务──傅斯年与史语所,(三)史学反映时代精神──刚伯,(四)社会科学方法进入史学──许倬云和《食货》,(五)物质、社会与文化有机连系的「新史学」;杜正胜教授在演讲中指出,50 年来的史学变革,有其在理路亦与外缘的政治社会情势密切关连;史学的第一代学者于第二次大战后来自中国,傅斯年强调自然科学的讨论方法;刚伯认为史学讨论不应与社会脱节,1970-1980 年代引进社会科学方法,昌盛社会经济史的讨论;1980 年代以后,史学界出现新的趋势,形成以社会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史;1990 年青壮代史学工作者创办《新史学》,尝试推动新领域、新课题的史学讨论,此为史学进展的在理路;而 1990 年代地区完成化,对史学进展造成的冲激远较过去任何史学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津创媒+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欢迎交流文创,小店资料希望满足您的需要。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