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一章 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述第一节 科学课程的性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育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1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到“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育目标的变化。以往的“自然”主要以学生学习与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包括相关的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现代科学教育则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育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育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2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进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他们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进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育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不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育兴趣,掌握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进展打好基础。 第二节 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的培育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定位。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是“会读能写”,如《英汉教育词汇》解释为“识字、读写能力”,《西方教育词典》解释为“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和他所属的集团或文化对他所期望的读写能力”。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并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1970年,赫德对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这个词,认为科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