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东汉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历史是进展的,孔子就是他的门生的“献”,而其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论语》,对后代的学者来说,又成了“文”。因此,“文”和 “献”又不是对立的,今日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日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而作为孔子,最初对于文献的要求,是出于要了解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典章制度,远的是古代,近的是现代、当代,总之可认为是历史。因此“文献”是我们认识历史、讨论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今日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我们可以认为是这个词向偏义词方向演化,但我们却不能不知道它原来的含义。 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 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当代人物传》。这个 “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2)清代有位学者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 卷。耆,老也。献,人物。二、文献学讨论的围如上所说,文献包含着所有历史资料。一那么文献学讨论的围也就涉与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文献学的围是什么呢?文献学主要是讨论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进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一句话,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清人之洞曾告诫青年学子:“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輶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上面讲了一些大道理,我们还很难有具体体会。现在举若干事例,进一步申明学习文献学的必要。1、《文致》2、小学寒假作业封底画3、重印《伪书通考》底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