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之圆明园-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特点文化遗产之圆明园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特点 【摘要】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 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同时位于世界著名学府清华大学西门西 100 米。 它始建于康熙 46 年(1707 年), 由圆明圆、 长春圆和绮春圆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占地 5200 余亩, 其中水面积约 2100 亩, 总面积竟等于 8. 5 个紫禁城。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 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 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 内收藏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在这些建筑中, 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 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 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但在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文物被劫掠, 园中的建筑被烧毁。 而在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后, 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 皆拆抢一空, 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宝贵的历史文物, 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 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 只剩断垣残壁, 供游人凭吊。 1976 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 遗址保护、 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 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 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 院内 设施从无到有, 逐年有所改善, 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 是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关键词】 圆明园、 西洋楼、 文化遗产、 恢复重建、 伟大复新 【正文】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 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同时位于世界著名学府清华大学西门西 100 米。 这里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 玉泉山、 万寿山、 万泉庄等多种地形, 自流泉遍地皆是, 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 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 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 形成了自然风景区。 历史上的圆明园, 是由圆明园、 长春园、 绮春园(万春园) 组成。 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 共占地 5, 200 余亩(约 350 公顷) , 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是清代封建帝王在 150 余年间, 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不仅汇合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 还制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 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雄伟的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