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回归及进展探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进展、时代大步向前的社会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出现了“娱乐化”节目的一拥而上。许多同质化、缺乏质感、缺少灵性、没有情怀的节目,严重制约了电视节目本身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消耗着观众对电视节目本就日益减少的收视热情。本文就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文化类节目及节目未来进展等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文化分类节目形式进展创新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文化类节目秉着传承中华千年优秀文化、弘扬社会美德、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宗旨,以势不可挡的气概回归荧屏。 一、文化类节目的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成果,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内容广博,弘扬“真善美”,为人们指出了立身处世的行为法律规范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处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文字、语言、书法、古诗、音乐、武术、曲艺、国画、书法、棋类、节日、民俗……这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二、文化类节目的形式 很多专业教材中并没有“文化类节目”的分类,笔者认为,文化类节目从兴起到形成一股潮流,完全可以“自立门派”。毕竟广播电视变革之新、之快,是我们谁也料想不到的。现在“文化唱主角”的节目越来越多,而且好评如潮。可大致分类如下:1.讲座类:在知识面前永远谦卑。最先让“文化节目”火起来的,笔者认为是《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以文化知识为载体,通过讲座、讲课的形式让大学教授在讲坛上谈古今、论英雄、说天文、讲地理,点燃了广阔观众对文化的热情。《百家讲坛》选择了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话题,追求学术创新,鼓舞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涉及面之广、之深,是迄今为止其他文化节目所不能比拟的。2.文字类:体现文字的魅力。这类以文字为载体的节目,从基础的中国文字出发,和受众一起探究文字背后的故事,让人们体会中华千年文字传承的魅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出现,唤起了中国人的汉字情结,节目打破受众的年龄限制,做到了“老少皆宜”。《中国诗词大会》则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让一向“阳春白雪”的诗词走向了大众,勾起了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打造出了“一场全民参加的诗词文化盛宴”,还连锁引发了关于“文化教育”的全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