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事业支出的绩效管理(一)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对文化事业支出进行绩效管理改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既符合真、善、美的要求,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弘扬改革开放主旋律,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艺术产品。这类产品在教育、激励和鼓舞人民方面将起着重要作用。无论从我国理论,还是从我国的实践看,建设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改革和创新。文化产品种类复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小说、杂志、音乐、电影等文艺作品,博物院、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剧团、文工团等文艺团体都属于文化的围。从容看,它们大多属于准公共产品,但也有的属于纯公共产品,如博物馆、文化讨论等,而即使从准公共产品看,大多数文化事业接近于私人产品,戏剧、电影、出版、电视、广播等,但有的接近于纯公共产品,如图书馆等。这就是说,我们应当按“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 Ô则,对不同的文化产品生产部门实行不同的政策,目的是在保存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促使多生产和多传播好的文化产品。而文化产品的特点是创作行为的个人性质,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发挥文化单位的作用,努力为人民提供好的文化产品,而不是“养人、养机构”。然而,我国的财政政策是建立在“养人、养机构”上的,文化事业预算是“保工资”,而“做事”则还需另拨款。这种方式只能培育“花瓶文化”。在我国,“花瓶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也是建立先进文化的主要障°。例如,有的政府在“精品工程”上花了上百万元,却只演了一场“汇报演出”。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电视、广播中,政府花几百万元“买回”的却只是每天播出 15 分钟的新闻,而其他时段都在为自己创收;有的地方政府每年在图书馆上花上百万元,结果却读者寥寥,看书的人还没有工作人员多,变成了养老院;我国的报纸“千人一面”,版面重复率高达 60%—70%,甚至沦落到靠强迫订阅来生存;为了生活,过去的艺人每年演出 300—400 场,而现在的演员一年演出不足 50 场次,有的将演出变成“作秀”、走穴。可见,先进文化绝不是政府花钱“买来”的,而应当是那些真心实意地为观众、听众服务的,因而同意为之付费的精神产品。当然,政府对文化产品给予适度补助是必要的,它有利降低收费,扩大消费面,但根本点是群众喜闻乐见。由于好的精神产品太少,于是让低级、庸俗的产品占领市场,甚至黄、毒产品泛滥。(二)文化事业支出的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应当说,文化事业支出的绩效管理是一种制度改革,而这一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