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主讲:师大学中文系 桂华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二、散文教学容的确定三、散文教学设计建议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一)来自历史的声音1. 1917 年 5 月,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2. 1921 年 6 月,周作人《美文》:“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约又可以分做两类。一批判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3. 1923 年 6 月,王统照《纯散文》发表。他将这种“纯散文”定义为:“能使人阅之自生美感”。4. 1923 年 8 月,编辑家、作家叶圣发表《编者的话》。在文中他以一个“读者”的名义要求散文“作家”道:“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象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象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因为所写的“话语”,正是“你们的心的独特的体相”。5. 1925 年 12 月,鲁迅译介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集《出了象牙之塔》问世。其中在论到“随笔”时作者写道:“在 Essay 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那本质上说,是既非记述,也非说明,又不是议论。以报道为主的新闻记事,是应该非人格底地,力避记者这人的个人底主观底的调子的,Essay 却正相反,乃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夸而写出来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底调子。……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作为告白的文学用这体裁是最为便当的。”6. 1926 年 3 月,胡梦华发表《絮语散文》。 “看了这‘絮语’二字,就不难想象而知了。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峻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就好象你看了报纸,或在外边听了什么新闻回来,围着桌子低声细语的讲给你的慈母,爱妻或密友听。……就好象你们经验过的茶余酒后的闲谈。”他还指出:这种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读了它即)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