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下的我国课改讨论分析论文 摘要:教育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教育进展的一股势不可档的潮流,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课程足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实施全球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课程改革还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全球化的维度,因而在教育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开地要遭遇到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结构、管理和实施等方面,这对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和培育世界合格公民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怎样变挑战为进展的机遇,本文在课程目标、结构、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若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国家公民;世界公民;国际素养 无论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如何,全球化都在以其特有的,然而又是坚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并以其势不可挡之潮流,成为了 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学校课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缺乏教育全球化理念的审视和关照,这与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和培育世界合格公民的全球潮流是极不相适应的。中国课程在全球化进程中,既面临挑战,又喜逢机遇。因此,讨论教育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课程改革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的挑战 (一)在课程目标上的挑战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它体现着对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虽然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化的课程策略并不一定开设具体的、特定的全球化科目,但却无一例外地规定了全球化的课程目标。例如,20 世纪80 年代末期美国州长联合会议在一份题为《美国在变迁:走向世界的边缘》的报告中提出了全球教育的七大目标:国际教育必须成为所有学生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要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外语;老师必须更多地了解国际知识;在标准教科书之外,学校和老师应掌握大量可以用于国际教育的资源和资料等。美国课程进展与管理协会全球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设置全球化课程的基本原则也具有课程目标的性质,它规定:所有的老师、学生都应该有机会与不同于自己的伦理与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应该把国际或全球教育看成是跨学科性的,包括艺术、人文科学、数学、外语和社会讨论等学科,并且应从刚入学的儿童开始培育全球意识;课程应该包括各国间相互影响的增加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课程也反映各国的相互依存性及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应该通过教材来阐明世界体系中各国不断变化中的作用,突出世界性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这一事实极其重要性等。荷兰教育科学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