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数列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4.提高观察、抽象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数列概念;2.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教学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在前面第二章中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映射与函数的知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函数的定义. 由学生齐声回答函数定义.函数定义(板书):假如 A、B 都是非空擞 集,那么 A 到 B 的映射f : A→B 就叫做 A 到 B 的函数,记作:y=f ( x),其中x∈ A, y∈ B.(Ⅱ)讲授新课在学习第二章的基础上,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数列有关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4,5,6,7,8,9,10.①1, 12 , 13 , 14 , 15 ,⋯. ②1 , 0.1 , 0.01 , 0.001 , 0.0001…. ③1 , 1.4 , 1.41 , 1.41 , 4 , … . ④-1,1,-1,1,-1,1,…. ⑤2,2,2,2,2,观察这些例子,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启发学生发现数列定义)由学生归纳、总结上述例子共同特点:均是一列数;有一定次序引出数列及有关定义一、 定义:1、数列: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 1 项(或首项)。第 2 项,…,第 n 项…。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例①:“4”是这个数列的第 1 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的第 6 项。数列的一般形式:a1,a2,a3 ,⋯,an,⋯,或简记为{an},其中an是数列的第 n 项综合上述例子,理解数列及项定义如:例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13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项 1 12131415↓ ↓ ↓ ↓ ↓序号 1 2 3 4 5看来,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an= 1n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即:只要依次用 1,2,3…代替公式中的 n,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由学生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如:数列①:an=n+3(1≤n≤7);数列③:an=110n−1 (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