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与历史课堂语言分析论文 课堂语言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业务修养,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语言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信息论者把语言、文字、电磁波称为信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更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日,尽管老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仍旧是“言传身教”。我们听优秀老师讲课,有人简炼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虽然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老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老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高超,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好,不也大有人在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老师,为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也结合指导师范大学实习生,以及跟青年老师共同备课中的体会,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吗?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老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讲课的字字句句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假如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叠,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受到损失。 老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定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老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她)以为只有这样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下,有的老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