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教育投入对人才进展的影响 一政府教育投入的历史及制度变迁 在对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对人才进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前,除了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状况进行简要回顾之外,还有必要对其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组织中的各种制度是伴随着它的社会建构、信息传递和协调机制的(Greif,1993、1994),并且对长期的制度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多数社会进展路径都被其过去所影响(Alston,1996),制度变革的动力学时常包括自始至终呈现的、事与愿违的结果,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何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公共财政体制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对教育财政进行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描述,将会显得更加重要。 (一)中国古代的政府教育投入 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已经在教育投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虞舜时就已有了主管教育的官吏,中央称之为“司徒”,地方则有“瞽、啬夫”等(《左传·昭公十七年》)。到了夏代,有了正式的以教为主的官学,称为“校”,校的老师都是官吏,入学者都是贵族子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官吏的俸食和官学的费用可以看作“政府”对教育的资助。商和西周也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相比之下,在同时期的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虽然同是奴隶社会,他们的学校却都是私立的(陶愚川,1985),而没有“政府”的成分。 到了封建社会,帝王对教育资助的史载也不少,如早在魏晋时期,中国就有僧人到西域学习佛法,并已得到了当时皇室的某种支持(张惠芬、金忠明,2001);众所周知的唐朝僧人玄奘于公元 645 年在西域学习佛法 17 年后回国,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并诏其将多部梵本于弘福寺翻译(张瑞璠等,1980);等等。 但封建时期“政府”对教育的资助和投入是当时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室财政体制的一部分,各个朝代中央都有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其中,官学和科举考试所需的费用在政府教育投入中最具有代表性。例如:始于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从产生到 1905 年废的这一三 00 多年间,科考的费用一直由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承担。 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一种体制,由此决定了当时“政府教育投入体制”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各级官学中的老师也是国家官吏,“国家财政”统一发给俸食。封建官学贯穿在整个封建历史之中,为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培育了大量治国理政的人才。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