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40 周年回顾观后感改革开放 40 周年回顾观后感篇一 我身边的改革开放——蝶变 我是一名抓住了“80”后“最后的尾巴”的人,改革开放于我而言就是——破茧成蝶。 “班车”上的烟味 老家在山区,以前要出远门的最重要工具大约就是“班车”了。除了鸡鸭等在车内乱叫,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呛人的烟味了。车内时常卷烟、叶子烟齐上阵,吞云吐雾,颇有“仙境”的感觉。实在有孕妇小孩呛得受不了了,才有人打开车窗将烟头掐灭扔出窗外或收捡到衣兜里。也有的人不予理睬,依旧在烟雾缭绕“神仙快活”。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有时候也会选择乘车回家,但再也没有呛人的烟味了。实在有人忍不住想抽上两口,也会在中途休息或上下客的时候到车外解决。 门口的垃圾 小时候,扫完地就用“洋铲”将垃圾端到门口直接倒河里。国庆节回家,发现自家院坝里有了统一的垃圾桶,还分回收和不可回收。父亲说,现在假如家里环境不卫生,村上“当官的”还会找你谈话。门前的小河水清了,河边没有垃圾了。乡上配备了专门的收垃圾车辆,定期处理生产生活垃圾。 饭桌上的肉 小时候,父亲在林场上班。还顶着一个副厂长的“官职”。父亲一般隔一天或者两天回家一次。父亲回家,母亲就会提前煮好腊肉。小时候最喜爱的要算“卤鸭子”了。记得有一次,母亲赶场买回一只,我和哥哥就偷偷地吃,最后竟然偷吃了大半只。现在回家,母亲还会给媳妇说 20xx 年的一件事情——哥哥读初中的时候,中午我和母亲在家炒肉吃。我偷偷地留了半碗放在碗柜里,母亲发现了,就批判说:我们两个人在家里,你还要留些。我说,今日哥哥放假,我给他留点。工作后,每次回家桌上都是大碗小盘的肉。媳妇说,怎么没有素菜?于是,每次回家,时令蔬菜便成了媳妇的最爱。我常常和媳妇说,你改变了我们家的饮食习惯。 砍柴的背篓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要求我和哥哥要干活。上山砍柴伴随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上山砍柴还将膝盖砍了一条口子,缝了三针,拄着“拐爬子”去读的书。砍柴的背篓是父亲编的,门前有竹子,就地取材。下雨天父亲就会编新的背篓,或者修补损坏的。涨水后就会去河里捡“水落柴”,平常就去四五里外的山上砍柴,用背篓背回家。几年前,家里用天然气、电磁炉做饭了,间或也用柴锅做饭。背篓,使用越来越少了。 “烧火地”的浓烟 老家在山区,土地贫瘠。为了有更多的土地种庄家,很多人都会将坡度不陡,土地略微厚实一点的山林砍掉,把柴草烧一下用来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