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外资银行风险防范体制 近年来,在外部金融危机频发背景下,在华外资银行天然的跨境特性使其易受外部动荡影响,加上不少银行在公司治理、内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在华外资银行遭受跨境风险传染的概率不断增加,基于日常管理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亟待建立一套基于危机管理思路的跨境风险防控机制。 外资银行跨境风险特征及传染渠道 外资银行跨境风险是指外资银行因母行或母国发生较严重风险或危机而对其在华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由于外资银行天然的跨境特性,其母行或母国的多数风险和危机容易对在华经营机构经营造成威胁,从而形成跨境风险。从近年情况看,外资银行跨境风险存在以下特征和传染渠道。 外资银行跨境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是国别风险性。所谓国别风险性,是指从跨境风险产生的源头看,外资银行的母国出现经济、政治和社会动荡,包括发生战争、政权更迭等严重事件,导致两国正常的联系中断,从而对该国在华所有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持续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使得外资银行跨境风险的国别风险特性有所增强。二是突发性和易感性。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无事前征兆的情况下,不少外资银行母行从事的高杠杆、高风险业务,可能由于推断失误瞬间招致巨额亏损,使银行迅速陷入危机,进而引发跨境风险。此外,由于银行经营的内在脆弱性,跨境风险一旦形成,极易通过恐慌或信心崩溃传染至在华经营机构,并引起不良后果。三是局部传染效应。从跨境风险传染的后果看,由于“示范效应”的存在,当某家外资银行受跨境风险传染后,市场对政治、文化背景相同的同一国家或地区外资银行产生忧虑,从而使风险在局部范围得到进一步传染。同时受“羊群效应”影响,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外资银行受到集体冲击后,更多的投资者会跟随市场作出反应,从而使在华外资银行整体都受到冲击。外资银行跨境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一是通过恐慌或信心危机引发在华经营机构挤兑风潮。当外资银行母行或母国出现较严重风险或危机时,由于市场信息和监管信息的不对称,即使在华相关外资银行经营正常,国内市场仍可能对其产生忧虑,一旦发生风吹草动,就容易造成恐慌或信心危机,进而引发挤兑风潮并使银行因资金耗尽而陷入困境。二是通过同业往来或关联交易渠道抽取资金,引发在华经营机构流动性困难。外资银行母行在重大风险或危机爆发前后,为挽救自身的经营失败,可能设法通过同业往来和关联交...